项目简介
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项目简介
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“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”的重要指示精神,落实教育部《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》(教研〔2023〕2号),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依托学校在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、土木水利、材料与化工、机械、电子信息、能源动力等领域的学科优势,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,系统实施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项目(简称“卓越项目”)。
一、培养目标
卓越项目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,坚持“科教融汇、产教融合、创新驱动、协同育人”理念,以培养工程专业实践能力和工程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目标,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行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需求,着力造就“高精尖缺”工程技术人才。
二、培养模式
卓越项目实行“校企双主体、协同全过程”的联合培养机制。学校与行业领军企业共同组建“项目—导师—学生”三位一体培养体系,构建由首席专家、总工程师领衔的联合导师团队,联合制定培养方案、科研课题与评价标准。
研究生在校内完成系统的理论学习与科研训练后,将进入企业产教融合基地开展不少于1年的工程实践,其中集中实践时间不少于6个月,完成真实工程项目攻关、技术研发与创新设计任务,实现从“知识学习”到“工程实践”的转化与提升。
三、项目建设
卓越项目采取“揭榜挂帅”“订单培养”“项目制”等相结合的建设模式,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、国防军工及行业重大工程项目开展校企联合攻关。每个项目团队组建由15–20名校内外导师组成的联合培养团队,其中企(行)业导师比例不低于三分之一。
同时,项目应积极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和产教融合平台,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与技术创新。优先支持与世界500强、中国500强、军工企业及行业龙头单位共建的联合基地。
四、培养特色
一体化课程体系:构建三门及以上与项目密切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程或工程实践课程,强化专业能力培养。
国际化培养模块:鼓励学生参与国际联合培养项目、境外实习或创新创业训练。
多元化评价机制:学位授予不以论文发表为唯一条件,鼓励以高质量工程成果、技术攻关报告、创新设计方案等作为学位申请依据。
全过程导师负责制:首席专家统筹管理项目实施,校企导师团队协同指导,强化科研与思想政治教育双融合。
五、管理与保障
卓工学院负责项目统筹、规划与考核;各牵头学院负责研究生学籍管理与日常培养,并与卓工学院共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与学风建设;企业单位负责实践指导与资源支持。
卓工学院为项目提供专项经费支持、研究生培养场地与奖励政策保障;对在工程创新、成果转化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专项表彰与奖励。
六、预期成效
通过卓越项目建设,学校将逐步形成覆盖多学科、多层次的工程师教育体系,打造一批产教深度融合、科创成果显著、国际影响力强的联合培养项目,为国家战略产业发展提供持续的人才与技术支撑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