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7月7日下午,中国地质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以线上会议形式召开政策宣讲会,100 余位校内导师及相关学院分管领导齐聚云端,共同为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工作擘画路径。会议由卓工学院周建伟院长主持,围绕教育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政策落地、学生入企实践保障等议题展开培训交流,为学院下一阶段工作明确方向。

周建伟院长首先全面介绍了学院的最新发展情况,包括在产教融合基地建设、企业导师队伍扩容、学生实践项目拓展等方面的进展。他着重强调,本次会议的核心目标是通过系统的政策解读与创新性机制设计,全力打通“政策 - 经费 - 实践”的落地链条,切实消除学生入企实习过程中的各类壁垒,确保“企业实践”这一关键环节真正实现“零障碍”推进。
随后,卓工学院洪军副院长围绕《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卓越工程师学院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科研项目认定与管理细则》等文件展开细致的政策解读,重点阐释了“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”与“工程类别专博科研项目管理”两大政策的内涵与推进规划。
研究生院成中梅副院长针对“实践成果申请学位”补充说明关键要点,他强调实践成果需具备系统性、创新性与工程应用价值,需通过由校内导师、企业专家及行业资深学者组成的联合评审委员会鉴定,同时明确了成果转化报告、专利证书、企业应用证明等核心佐证材料的具体要求,为导师指导学生提供了清晰指引。
会上,导师们结合自身经验,就产教融合培养中的具体问题展开热烈讨论。有导师提出,学生入企实践后时间碎片化,传统集中式开题模式可灵活调整;也有导师关注新生政策适应问题,提议在入学教育阶段嵌入 “政策答疑工作坊”,并配套编写分阶段学习手册。讨论中,大家还就跨企业实践学生的开题评审标准、线上答辩的技术保障等细节交换意见,现场提问务实具体,互动交流富有成效。
周建伟院长总结强调,全体导师需切实履行责任,密切关注已入企和即将入企的学生动态,主动与企业导师建立“双导师”常态化沟通机制,通过定期视频会议、月度进展报告等形式,及时掌握学生在项目实践中遇到的技术瓶颈、生活保障等方面的问题,确保“问题早发现、困难早解决”。
本次会议的召开,标志着地大卓工学院在深化产教融合、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上迈出关键一步,为培养“懂地质、精工程、能创新”的卓越人才夯实了政策与机制基础。